我有强烈的买房需求,为啥没有开发商来撩我?
En,小编最近有很强的看房热情,最后却是被拼夕夕撩走了热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亲身经历:
早些年,你可能一直没听说过拼多多,也可能只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用过,突然某一天你就收到了来自三四线城市亲戚的拼多多砍价链接让你砍价。这一招非常有杀伤力,微信是一个熟人关系社交软件,大部分留在通讯录上的要么是亲戚,要么是同学、同事、朋友,这些人给你发砍价链接,你好意思拒绝吗?
如果你没法拒绝,就为拼多多攻入一二线城市贡献了一个用户。
所以你会发现拼多多早年“五环外用户居多”,一直难以攻入一二线城市,但是现在砍价营销成了它攻入一二线城市的有力武器。(所以不要觉得客户很高端,红包他不感兴趣之类的...核心是你有没有撬动他身边的人)
嗯,小编就是这么入坑的,且已经复购42次了,还开始给身边人推荐拼多多有多香~
“深谙套路,但依然被套路”——这是小编的现状,不过更令小编百思不解的是:
小编一个每天换着LV背的人,同时,手握大把现金,撺着买房,天天跟同事问盘的人,也是拼多多忠实用户,但竟然没有任何一家地产公司主动找到我?
只有贝壳给我打电话,还是郑州洪涝那段特殊时期~被困在郑州的我,无意打开贝壳看了看楼市,而离开郑州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了郑州贝壳的电话....那么....买房我不找贝壳....还能找谁?
其实地产这两年也做了很多拼夕夕式推广的尝试,可是收效甚微,那咱们来看看两者到底有没有结合点呢?
传统推广模式和拼多多式
推广模式的区别
传统广告模式是cpm,广告费是用来给媒介做曝光的;裂变的广告模式是cpa,按用户发生的行为进行付费的,广告费是直接给到潜在用户的。
高频低价的玩法在
低频高价的地产真的没法用吗?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首先需要洞察本质,再来谈是否适配的问题。
拆一拆,拼夕夕成功的逻辑:
1. 北极星指标是什么?
2. 目标用户是谁?
所有人。
3. 裂变的底层逻辑分析
裂变活动的关键是邀请动作和邀请关系的建立,邀请动作的难易程度和奖励,决定了有多少用户参与以及有多少用户成功参与,而邀请关系的建立则是奖品能否成功发放的关键。
什么样(用户特征)的A用户在什么场景下因为什么动机去完成邀请分享动作?而B用户(这里泛指被邀请用户)因为什么参与活动或完成相应动作?
再来看如何适配地产的营销
一、地产的北极星指标
地产的特殊性:裂变是普适的,但购房是一次性的。且再土豪也难在线上随随便便花几百万买套房,但是在线上花一点儿钱预约个看房,购买个购房折扣券还是可以的。
所以,地产北极星指标发生了变化:对于高频低价的行业指标是订单,对于低频高价的行业指标就变成了销售线索。
二、设计适配玩法,激活潜客:
先要解决几个问题。
1、渠道铺排:公域投放和存量盘活两个方式
花钱买渠道:除了贵和大海捞针,没有别的缺点。
存量盘活:前期沉淀的百万级手机号码、老业主、案场客户、置业顾问、员工等等都是种子用户。有一个玩法设计原则:基于目标反推种子用户设置,比如目标是10000个用户参与,那么种子用户建议500左右。
2、链路设计:“低参与门槛+情趣利的诱导钩子+用户KPI+互惠机制+长效机制+氛围感营造”是一个获客钩子的通用公式。
举个客户的例子,纯粹拉新:
低门槛参与——扫码+添加企微两个连续动作就能参与。
情趣利的诱导钩子——基于关键动作设置了奖励,比如新用户、裂变等都可以获得红包激励。
互惠机制——b给a助力,a和b均能获得好处。
长效机制——排行榜奖励、到访奖励。
氛围感营造——社群、页面弹屏
来看一个不错的案例:
这套公式玩的好,就成功了一半。
另外一半就是创意和实现的问题,小宝也是有多种形式的活动玩法支持:
3、转化钩子设计
流量导入后,还需要有持续经营思维,比如前面那个案例留存了用户,我们还可以这样做:
I 人群筛选
可先根据用户属性及用户行为进行分群,做到分群筛选,然后推送针对性内容,精准触达。
II定推到访奖励
通过这两步降低水客的存在,促进潜客转化,促到访率提升30%。
结语
市场下行,但是需求是恒定的,比的只是谁更快更有招能让潜客注意到你,如果你不想像小编这样手握现金的真购房用户被贝某抢走,那咱们可以聊聊呢?
更多推荐








关于小宝
小宝动态
四川·成都·高新区·吉泰壹号大厦12F